注册忘记密码

大邦论坛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42|回复: 0

青岛婚嫁旧习俗新风尚,你知道多少

[复制链接]

72

主题

105

帖子

23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9
发表于 2019-4-21 10: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男婚女嫁,结婚是两家联姻,喜气满满的事情,除此之外,也是对了解、掌握习俗的一大考验。仔细想想,结婚的流程、环节,哪一项不关系到风俗、规矩呢。在胶东地区,结婚也有自己的一套风俗流程。家住胶州黄埠岭村的贤美燕今年52岁,1987年,她结婚,2017年,她刚给儿子操办完婚事。时隔三十年,同一个地方的两场婚礼,讲述的故事也是别有不同。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高静文




1987年
600元礼金娶进家门


贤美燕说:我们那时候,主要还是靠媒人撮合,不过不叫媒人了,叫介绍人。先互相上门说说条件,约个时间两人见面。如果觉得合适了,处几次可以谈婚论嫁了,得先订婚。我们那会不讲订婚,就是媒人领着男方父母到女方家里,讨女方的生辰八字,还要给女方买几件衣服,买点化妆品,买两块红布,在女方家吃个饭。


按两人的生辰八字算出结婚日子后,男方家要把日子告诉女方家,得送上门,所以叫“送日子”。送日子得找个阴历是双数的日子,还得离着结婚不到一百天,带上六样东西:鱼、肉、馒头、粉条、饼干和糖。其中馒头60个,肉40斤,鱼20斤,粉条10斤,两箱饼干,两斤糖。 这些东西女方父母留一些,其他都拿了和亲戚分的,饼干、鱼和肉只分姑姑、大爷这些比较亲的,远方亲戚给馒头和肉就行。送日子的时候还得给礼金,那时候钱真少啊,我当时礼金只有六百元。


接下来就是为结婚当天的准备了,男方给女方买了衣服,还要置办新房里的家电和家具。女方要给男方买一双踩路鞋,同时女方准备买“桌面上的东西”,比如化妆品、镜子、水盆等。被子比较重要,男女方都要准备,挑个双月的双日,找几个全门人,也就是有儿有女的大娘,一块缝被子。我那会娘家准备了两床被子,婆家准备了六床被子。


到了结婚当天,早早起来拾掇拾掇,那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化妆,婚纱是有的,但我们农村还没人穿那个,一般都一身红棉袄,最多戴个头纱。不过已经开始时兴小轿车了。男方家开车去女方家接,也没有堵门,也不闹伴郎伴娘,直接接过去。那时候也没伴郎,只有伴娘,叫傧相。女方家出两个,男方家出两个。女方家的傧相头一天晚上要包点饺子,第二天放在礼盒里,用之前买的红布扎成包袱,脸盆里装上踩路鞋,也用红布扎好,第二天接亲出门时,女方的两个傧相一人一个。一个门口一挂炮仗,进门后婆婆递给我一把斧头,寓意抱福进门,上炕后吃饺子,打开窗,准备一张红纸,新郎用事先放在踩路鞋里的栗子隔着窗砸红纸,栗子要穿透红纸,还得正中我怀里,边砸边问:中没中。我要说:中了。


直到这时,窗外看热闹的可以涌进来讨喜糖吃了,饭桌也正式开席吃饭。新郎、新娘、傧相在一起吃饭,其他亲戚朋友在其他屋吃饭。当天一般就是姨、姑、大爷、叔叔等亲近的长辈来吃饭,其他亲戚和朋友都提前请了。


晚上闹闹洞房,第二天一早,娘家哥哥弟弟接新娘回去,第三天妈妈或嫂子再把新娘送回婆家,第四天新郎和新娘一起回娘家。这三天里媳妇什么都不用干,三天之后就得给婆婆问安,在家里干活了。



2017年
给儿子操持细节也不少


贤美燕说:今年刚给我儿子办完婚礼,对这个结婚习俗很有感触。其实流程还是那些:要生辰八字、送日子、结婚。但很多细节变化很大。就拿送日子来说吧,还是新郎和父亲、大爷一块去女方家送馒头、粉条,不过不像我结婚时候拿那么多了,六斤肉,六斤粉条,六条鱼,他们爱吃牛肉,还特意把猪肉换成了牛肉。


送日子吃完饭,女方得问问叔叔或者大爷吃饱饭了没有,他们一面回答“吃饱了”,一面拿出彩礼钱。我按胶州这边多数标准给的彩礼钱:三万一千八。寓意三家一起发。改口也是在送日子这天吃完饭后改。我结婚那会,结婚当天很简单,没什么仪式活动,儿子结婚当天就热闹多了。到了女方家门口,女方的兄弟姐妹、朋友在里面堵门,要红包,接新娘前,伴娘还得给新郎和伴郎出难题,做游戏,年轻人闹成一团。伴郎伴娘数量也不一样了,我们那会没有伴郎一说,新郎有啥服侍的?现在男方出两个伴郎、伴娘,女方家出两个伴郎、伴娘,一共八个人,热闹,拍照也好看。


从女方家出门前要给父母敬茶。接亲后接过来,舞狮子、舞龙就开始了,引来邻居家老人、孩子纷纷看热闹。进门后“抱福”、坐床、吃饺子等习俗都保留下来了,之后也给男方父母敬茶。接下来去酒店,那就是儿子儿媳的“主场”了,婚礼用什么花,什么颜色,什么主题,都是他们的主意,我们老人看看热闹就行,孩子高兴最重要。




述历史
少了传统多了新奇花样


市民姜言正喜欢研究青岛的历史风俗,他告诉记者,青岛本身就是移民城市,建埠之初,很多外地人来,青岛本地土著区域很少,上世纪初,还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解放战争时期,很多逃亡的人集中到青岛,如胶州、高密、即墨、掖县、平度、昌邑、五莲、诸城、莱阳等,做买卖的,打工的,出苦力的,纷纷集中到了这里,他们大多习俗都延续了老家的风俗习惯,这也让青岛的婚嫁风俗糅杂了各地的因素,甚至一定程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青岛,各个区,到下面的县市,甚至每个县市的不同片区,婚嫁习俗都会因地方而异,比如过去媳妇进家的时候迈火盆,有的地方是新郎背新娘,有的是新娘自己走过去,往往邻村的也都不一样,就连随着婚嫁水涨船高的彩礼钱,也要视各家情况来。


“这个钱的多少一波一阵的,比如 2000年前后流行的万里挑一,后来流行三万一千八,再后来五万一千八,现在有八万的,还有‘万紫千红’也就是十五万的。 ”究竟定多少钱,那得看两家人的情况,不是非要达到什么标准。贤美燕觉得1987年的600元彩礼少了,姜言正觉得自己1985年400元彩礼也蛮好。 “结婚随礼那就变化更大了,我结婚那会有同事包了两块钱,现在多数得包个千儿八百的。 ”


青岛地区的婚嫁,有个万变不离其宗的大主线:定亲—结婚。比如定亲时候的六斤肉、六斤粉丝、六条鱼不能少,定亲的钱不能少,给了岳父岳母也必须回一点。但细节仍然在不断变化,比如过去结婚前女方家要给男方做一身衣服,一双鞋,有的还要给公婆也做一身衣服,一双布鞋,主要是考验女工,看看千层底纳得怎么样,当然一般妈妈、姐姐都会帮忙。 “现在肯定不能做鞋了,都是买。 ”


过去青岛近郊农村的新媳妇,过门后,在婚床上坐着是不能动弹不能搭腔的,得有个十来分钟,这叫“坐时辰”,寓意新媳妇到婆家不多言,不多事。现在这些习俗也早就不讲究了。再就是以前婚礼宴席是男方主要操办,女方的同学同事也有,但最多坐一桌,女方的父母是不出现的。等到三日后回门,女方家要把亲戚朋友都喊来,在家热热闹闹地吃饭。现在婚礼基本都是男女方一起操办,回门也没有那么隆重了,来回走动都很勤快。


姜言正还提到,受西方影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岛人也有拍婚纱照的习惯,带着男女傧相,去照相馆照一张,还在照片后期弄上一层彩色颜色,但结婚的时候不穿婚纱。之后这个习俗慢慢淡了,再到改革开放以后,又慢慢开始时兴穿婚纱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有信基督的人,结婚得去教堂,让牧师主持仪式,把这一天当做结婚日。


回望青岛的婚嫁风俗,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在不断变化,而且这不是一个由繁入简的变化,只是不同年代 “繁琐”的点不同罢了。贤美燕就认为,她结婚时,更注重传统规矩,哪个时辰干什么,都是规定好了的,而现在年轻人结婚,这些老规矩少了,他们更注重婚礼,T台布置得入不入眼,婚纱够不够漂亮,这些其实也是很繁琐的活。




婚庆行
一桌酒席涨了230%


田军是青岛市婚庆礼仪行业协会副会长,在他眼里,青岛的婚嫁,变化最大的就是婚庆行业。“1996年前后吧,北京成立第一家婚庆公司,青岛市的婚庆公司最早是1998年成立的。 ”进入2000年后,青岛的酒店逐渐开始重视婚宴。从2003年开始,婚宴酒席价格不断涨,差不多一年涨200元,“那时候香格里拉也就1800,后来猪肉涨价那一年,一下子涨了五百,现在一桌婚宴六千多的也有,十四年涨了230%。 ”


田军说,新人多数从2004年开始讲究婚庆策划。先前的婚庆,也就是安排个主持人串场,扎几个气球,挂个横幅在酒店里。 2004年以后开始兴在婚礼上挂纱幔,弄精致的装饰,再往后化妆、摄影、跟拍都应运而生。到了2006年前后,婚庆行业达到一个高峰,婚庆需求之大,“十一结婚,提前半年都不一定能订到主持人。 ”青岛的婚礼主持人培训班也很火,一年能培养几百个主持人。


到了2010年往后,婚庆公司越来越多,和早年间的你出摄影我出主持的“散沙”模式不同,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喜欢这行,他们投资意识越来越重,几个人合伙开公司,加上网络发达,小工作室能掌握的资源货源,推广的力度,和大婚庆公司没有什么区别。 但现在工作室太多,对于新人来说,选择起来也不好挑,田军认为,现在婚庆产业的新趋势就是平台化,就好比中介,通过和新人交流,了解新人想要个什么样的婚礼,来为新人推荐婚庆公司、买钻戒、订酒店和婚纱照摄影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