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大邦论坛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19|回复: 0

闹元宵:何人不起看街头

[复制链接]

21

主题

56

帖子

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3
发表于 2019-4-21 15: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元佳节,新月初圆,大道通衢,宝马雕车,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谁家见月能闲坐,何人不起看街头。
一看耍龙灯。这是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白天舞布龙,夜晚耍龙灯,龙以草、竹、木、纸、布等扎制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多为九节、十一节、十三节,最多可达二十九节龙。龙灯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侧重于花样技巧,或龙头钻档子,或头尾齐钻,或龙摆尾,或蛇蜕皮;十一节以上侧重动作表演,时而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入海破浪,时而飞冲云端,令观者顾盼躲闪,大有真龙下界之势。
二看狮子舞。一铺狮被,将狮外形全部遮盖,舞者只露出双脚,一人扮一头大狮子,一人扮作小狮子,另一人扮作武士,手持绣球作为引导,并先开拳踢打,惹怒狮子起舞,再配以京鼓、京钹、京锣等京剧乐器,真是乐声抑扬,动作合拍,生动活泼,惟妙惟肖。
三有秧歌阵。传说秧歌起源于稻作生产,东北闹元宵,秧歌传统演出程序是先拜庙,后拜门,再走街,拜庙是祈求龙王、山神、土地、虫王、苗王、药王、牛王、马王、财神等九圣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拜门是挨家挨户拜年。
满族秧歌队讲究文明,新正大月,各村秧歌路遇,必须施见面礼。由“大老爷”出面施碰肩礼,三次互相碰肩,这是典型的满族礼节。满族秧歌舞队的人数一般在有六七十人,手持彩棒、霸王鞭、长缨花扇等,“大老爷”清代装束,“二老爷”又称“克里吐(满语怪兽)”反穿皮袄,身挎串铃,手持“马鞭”,呈丑相,在舞队中前后乱窜,时而挥鞭督场。表演者双臂扭动幅度较大,腰部转动灵活,下装(男)的步法多为“弓箭步”、“大别步”和“蹲裆步”。
踩秧歌以走大场为主,名曰走阵,秧歌领队多穿旗袍,头戴红缨凉帽,身穿马褂红袍,有天门八卦阵、地门八卦阵,葫芦阵、六合阵,动作奔放,舞姿优美,表现满族八旗官兵征战与狩猎场面,显示了东北人民古朴粗犷、豪迈的民族气质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
四有高跷队。狂欢夜的灯火小鳌山,可承明月,可与天接,人也长了个儿。高跷,作为民族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高跷的记载。高跷就是将表演者的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木棍中部钉有一块小踏板,脚底踏在踏板上,一般距地一二尺,技艺高超者可离地四五尺,甚至等于或超过表演者的身高。高跷队一般由扮演手持鱼竿的姜太公领队,后有头陀、和尚、青蛇、白蛇与许仙。表演者每人手里持有扇子、花丽棒(竹钱串)等道具,脸上化妆,分别扮成生、旦、净、末、丑等行当,除大舞大扭外,又表演倒立、叠罗汉及前后滚翻,围绕姜太公排成圆圈,向外翻如莲花倒卷,向内翻如缩手观音。
关于高跷的源起,向有三说,一说源于东北民族的采撷,树上有果物,人不能及,故用高跷;二说源于战争,涉水过河,踩高跷追赶敌兵,三说源于救驾,有位老将军,佯踩高跷为游戏,高跷中空藏兵器,救主。
五是跑旱船,亦称荡湖船,女子双手持竹木制作的船型道具,艄公持橹,在旁做划船状,边行边舞,似形于水上。一说跑旱船源于大禹治水;一说源于隋炀帝运河跑船。绕场穿花,姿态灵活的跑旱船与踩高跷丰富了东北大秧歌。
六是轱辘冰。轱辘冰是人人参与的冰上舞蹈。《柳边记略》记载,满洲妇女,步平沙,曰“走百病”,或连袂打滚,曰“脱晦气”,或至邻家小坐而回。有的地方走百病的形式是在冰上打滚,俗称“轱辘冰”,亦称滚病,说是如此可除不祥,亦有在沙滩河边滚病者,称之脱晦气,得好运。
“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乘着天上一轮新月,晶莹如水,乡村男男女女意犹未尽,呼兄唤弟,扯姨牵婶,到江上、到湖面,去轱辘冰。
元宵,中国的狂欢节,灿烂花灯是对圆月的回应,满城烟花歌舞是对天地的感恩,天人同庆,天地人一统,是对旧岁的尊崇,新岁的期盼。承天地福祚,盼新年新岁,康泰吉祥,更上一层高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