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大邦论坛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73|回复: 0

“建本”盛衰的偶然与必然

[复制链接]

21

主题

53

帖子

7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6
发表于 2019-4-21 20: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阳雕版。



  建阳的雕版印刷始于五代,刻书多集中于永忠里(今麻沙镇)和崇化里(今书坊乡),刊印之书称作“麻沙本”,又叫“建本”,与“浙本”“蜀本”齐名。建本刻印书籍数量居全国之冠,建阳因而有了“图书之府”的美名。
  建阳地处闽北山区,被誉为“林海竹乡”,造纸用的毛竹资源十分丰富,雕版用的梨树、酸枣树等取之不尽。此外,这里还有令人称奇的“墨丘”,透过其烟煤地层所涌出的泉水,乌黑透亮,是天然的印书墨汁。
  明代是建阳雕版的极盛时期。当时印刷出版机构众多,官刻、坊刻数量远胜前代,永忠里和崇化里的书坊多达220多家,其刻印的数量超过宋元时期。刻本内容经、史、子、集、丛五部俱备,还有许多通俗普及读物行世,如小说、戏曲及民间日常用书。许多有名书坊集编校、刻印、销售于一体,书价低廉,行销四方。尤其在明嘉靖、万历时达到鼎盛的高峰,仅建本小说杂书类刊刻就达千余种。家喻户晓的历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是在崇化书坊首先付梓的。
  明建本是沿着宋元遗风发展下来的,其中不少书坊世代相传,经营刻书事业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宋元时期,永忠里和崇化里刻书规模难分轩轾,元朝至正二十三年,永忠里书坊毁于兵火,刻书重心向崇化里转移。明崇祯元年,永忠里书坊又遭大火,此后建本日趋衰落。而崇化里的书坊,在明末天启、崇祯朝也开始走向衰弱;明末清初因战火波及,加上清咸丰七年再遭兵火,建安、建阳几乎成为废墟,刻工纷纷外逃,书版损失殆尽,刻书事业也从此一蹶不振。
  另外,江苏、安徽等地的印刷出版事业在明中叶以后蓬勃兴起,逐步取代了建本的地位,建本已不复当年。加之19世纪西方石印技术的传入,雕版印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及至清光绪二十七年崇化里再遭火灾,370多间房屋、店面付之一炬,所存雕版、书籍全部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至此,延续900年之久的建阳刻书业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表面上看,建阳雕版因火灾而日趋衰弱,实际上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
  宋之前书籍大多是手写,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成本大大下降。一般而言,雕版书籍与手抄书籍成本之比约为1∶10。可见,雕版印刷代表着书籍传播的先进生产方式。宋代雕版印刷大量推广,书籍出版业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然而宋朝300余年,雕版技术没有真正的革新。即使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也只是“昙花一现”,未能大规模推广。技术停滞不前的问题一直持续,直到近代西方机械化活字印刷术传入中国,并迅速促使雕版技术“寿终正寝”。建阳雕版技术在其辉煌时段因未能及时创新而沦为了一种落后的出版技术。
  而且,清代的建阳,交通相对落后,文化环境与外地相比也没有优势。考亭学派遗留下来的几个书院已成遗址,学人中不再有朱熹、蔡元定这样的鸿儒大家,刻书家中不再有熊大木、余象斗这样的行家里手,雕版印刷的衰败势所必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