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9日至10日,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主办的“2025第九届数字金融与金融安全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小雨点集团董事兼首席数据官陈志明博士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围绕数智化赋能普惠金融的主题发表演讲,深入剖析了集团在小微金融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实践经验。作为香港资本深度参与内地金融科技发展的标杆企业,小雨点集团在会上展现了其在小额信贷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的前沿探索,旗下小雨点小贷等核心业务持续迭代升级,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本。?

陈志明博士表示,近些年普惠金融面临的三大难题就是规模、成本、风险难以兼顾,那么数字化就是为了解决这一困境而产生的。借助数字技术,普惠群体信贷可得性得以提升,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融资综合成本逐步降低,曾经看似矛盾的三要素如今正朝着协同发展的方向迈进。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1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普惠金融“量增、面扩、价降”趋势明显,数字金融技术在驱动这一趋势中发挥着核心引擎作用。随着普惠金融迈入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阶段,普惠金融正从单一信贷服务向综合化、生态化方向演进,形成了以营销模式转型、金融+非金融生态赋能以及中台能力重构与协同机制优化为核心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营销模式方面,数字化精准营销与场景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服务覆盖广度与触达效率。依托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用户画像等技术,金融机构能够精准识别和触达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长尾客群;生态赋能方面,“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生态显著增强了客户粘性与价值创造,是支撑服务规模增长和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这种赋能不仅帮助客户改善经营、抵御风险、提升竞争力,也显著增加了客户对金融服务的依赖和使用频次;协同机制优化方面,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和技术中台,打破内部部门壁垒和数据孤岛,实现客户洞察、风险评估、流程管理的集中化、标准化和敏捷响应,大幅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了单笔交易成本。同时,优化与政府部门、核心企业、平台方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协同机制,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进一步拓展了服务边界,并共同分摊风险、降低成本。
小雨点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探索与实践者,凭借在大数据领域沉淀的场景和经验为基础,完成了从单一的数据决策业务模式向多元化业务模式的转型。公司的“端对端”普惠金融解决方案创新服务模式,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通过精准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服务资产端,同时将优质资产端与资金端的金融机构有效链接,实现了为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的双赋能。
2024年,雨征信用作为重庆市首个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审核并取得《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证》的第三方社会征信机构加入小雨点,进一步强化了小雨点在数智化领域的布局。如今,小雨点集团已成功构建起数据洞察力+信用解码力+信贷场景穿透力深度融合的特色生态圈。

陈志明博士表示:“金融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是一个受到强监管的行业。金融机构要向互联网行业学习的不是具体做法,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逻辑,要在了解监管政策、了解市场、了解客户、了解员工的基础上,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经营管理和客群运营”。同日,小雨点受邀出席了大会“2025 香港金融科技周”合作签约仪式。
小雨点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板块,未来将持续深化"小雨点小贷"等普惠金融产品的数智化能力建设,目的是为了强化与商业银行、征信机构及教育场景的协同发展,更大程度上对大数据的精准风控,帮助小微企业和教育消费群体提供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向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
|